东京博士
上海老懂经
级别: 论坛议员
精华:
297
发帖: 99094
东方威望: 1736676 东方点
东方金钱: 73198 东方币
东方贡献值: 509 东方点
好评度: 2536 点
在线时间:9746(小时)
注册时间:2004-01-04
最后登录:2021-01-26
|
语言是一方土地的灵魂
语言和文字,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地方的人们的主要文化基础,但是,语言与文化既是有紧密联系的,又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。
比如我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,但很多上海话其实是很难用文字来准确书写的,即使已有很多既成的文字表述,我认为依然无法表达该语言完全准确的含义。
比如,上海话常说的“捣浆糊”,还写作“捣江湖”,这个上海话俗语用相近的北方话说是“搅合”,“和事佬”,“胡搅蛮缠”,“混淆视听”,“各打五十大板”等等含义,但仍然是意犹未尽,因为我觉得其中还有日语的“误魔化し(伪装隐瞒)”的意思。
比如,最典型的就是一缸大米里有几粒老鼠屎,一缸老鼠屎里面有几粒大米,有人说一样一样,不要这么计较啦,这个用上海话说就是典型的“捣浆糊(捣江湖)”,捣浆糊的意思如字面,在把本来不同的事故意搅合在一起混淆是非黑白,而捣江湖可能源于走江湖的人要在上海滩上混出个名堂来,则首先要和气生财,不要总是与人斤斤计较过分认真,那样会到处树敌,断了自己的路。
这样的例子,在潮州话,广东话以及台语里面也是比比皆是。因此一般认为,一方土地上的人们的交流载体首先是有语言,然后再有记录语言的文字产生。
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论述了这个问题,他认为,语言和文字是不同的两种符号系统,后者存在的理由是为了表述和记录前者,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或口说词的结合,而是由后者单独构成的,但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紧密地混在了一起,使人们把声音符号看得比声音本身更重要,就好比很多地方的人们在相亲前,很注重先看对方的照片一样,而今天网上人们常常会从头像先入为主。
然而,尽管学术上人们一直纠结于语言和文字究竟哪个更重要时,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知道,一旦失去了方言的话,那么就意味着失去这块土地上大量的特色文化,因为从方言上派生出的不仅仅是当地的戏剧艺术和各种大众娱乐,而是基于方言的生活习惯方式是其他地方无法取代的文化集合。
因此,一个国家的语言的标准化如果仅限于新闻报导,学校教育和其他政府官方的正式场合,当然是必要的。但这不等于说有必要去消灭方言,让标准化的语言完全取代方言。多元化的方言自由传承和发展,某种意义上说其重要性不亚于标准语言的普及,这本身是可以共存,也应该共存的。
我在台湾坐火车时,常常听到车内使用4种语言播送,记得好像是标准国语,英语,台语,还有一种是闽南话?后二种我不能全部听懂,只有二句我是一听就懂的,比如一句是:“嘉义站,快到来”,因为这个“快到来”的发音很像上海话。另一句是:“奥季桑,莺歌。。。”,这个“奥季桑”听多了,便猜出是“下一站”的意思了。
奥季桑在台湾比较惨,永远轮不上,永远是排在下一个,lady first嘛。
东京博士 2020年12月2日

|
|
[楼 主]
|
Posted: 2020-12-02 09:42 |
| |